摘要
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大型设备,其绝缘结构主要由油、纸及固体绝缘材料组成。局部放电(Partial Discharge, PD)是绝缘劣化的早期信号,及早监测能够有效避免事故。与传统脉冲电流法相比,特高频(UHF)局放监测技术具有监测频率高、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,特别适合于变压器的在线监测。本文通过构建五种典型放电模型,并利用UHF传感器测量其放电谱特征,总结了不同放电类型的规律,为后续的局放模式识别与变压器故障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一、研究背景
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“心脏”,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供电安全。研究表明,局部放电是导致变压器绝缘击穿的主要因素。目前,IEC 60270 标准的脉冲电流法仍被广泛应用,但该方法存在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。相比之下,UHF监测能够直接捕捉放电产生的电磁波信号,具有高灵敏度、无电气连接、在线实时监测等优势,因此被认为是未来趋势。
二、典型放电模型与实验电路
2.1 五种典型放电模型
根据油纸绝缘结构设计了五类放电模型:
- 内部气隙放电(Internal Air Gap Discharge)
- 表面放电(Surface Discharge)
- 悬浮部件放电(Floating Part Discharge)
- 针-板间隙放电(Point-to-Plane Discharge)
- 楔形放电(Wedge Discharge)

2.2 实验电路
实验在局放屏蔽室内进行,UHF传感器将放电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,经同轴电缆传输至测试系统。

三、试验结果与分析
3.1 内部气隙放电
放电主要发生在电压绝对值增加的区域,电压越高,放电强度越大,但相位特征变化不明显。

3.2 表面放电
表现为典型矩形分布,大部分放电出现在电压峰值附近。

3.3 悬浮部件放电
放电相位分布极宽,随着电压增加,负半周放电强度明显高于正半周。

3.4 针-板放电
存在明显的极性效应:正半周放电次数与幅值均显著低于负半周。

3.5 楔形放电
放电起始电压较高,放电主要集中在电压峰值附近,但强度低于表面放电。

四、结论与展望
- UHF监测优点:无需与设备电气连接,具备高精度与强抗干扰能力,适合在线监测。
- 放电特征总结:
- 内部气隙:放电集中在电压上升区
- 表面与楔形:多出现在电压峰值附近
- 悬浮部件:放电相位分布宽,负半周更强
- 针-板:极性效应显著
这为变压器局放模式识别与故障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,也为电网设备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运维奠定了技术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