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压电力系统中,气体绝缘开关设备(GIS)凭借体积小、绝缘性能优、运维成本低等优势,成为变电站核心设备之一。然而,GIS 内部的局部放电(PD)是引发绝缘故障、威胁设备寿命与电网安全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本文基于海外权威技术文献,系统解析 GIS 典型局部放电源特征、主流检测方法(传统电气法、声学法、UHF 法)及工程应用案例,为电力行业从业者提供专业技术参考,助力 GIS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。
一、GIS 与局部放电:电力设备安全的关键挑战
局部放电是指 GIS 绝缘系统中局部区域的电场强度超过介质耐受水平,引发的非贯穿性放电现象。根据文献研究,PD 的产生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:
- 缺陷附近的电场强度(E)超过绝缘材料的耐受阈值;
- 存在自由电子以触发并维持放电(电子的可用性受复杂物理过程影响,导致 PD 信号呈现随机、非规律性)。
PD 在 SF₆气体中会产生超快上升沿(<100ps)的脉冲信号,其射频(RF)分量可覆盖甚高频(VHF)至特高频(UHF,300-3000MHz)频段。过去 30 余年,基于 RF 信号的检测技术已成为 GIS PD 诊断的核心手段,而明确 PD 源头特征则是精准检测的前提。
二、GIS 典型局部放电源:成因与信号特征
图 1(典型 GIS 局部放电源与 UHF / 声学传感器、干扰源示意图)清晰展示了 GIS 内部主要 PD 缺陷类型,结合其形成机制与信号特点,可分为以下 5 类:

1. 移动 / 跳跃金属颗粒
成因:多为装配过程中螺纹加工产生的金属碎屑(如铝制外壳碎片),尺寸通常在毫米级,在电场作用下会 “跳跃式” 移动。
信号特点:PD 信号易被传统电气法、声学法及 UHF 法捕获,检测难度低;但因运动轨迹不可预测,被视为高风险缺陷(可能划伤绝缘表面、加剧放电)。
2. 悬浮电位放电
成因:金属部件(如电极、接触组件)未与高压极(内导体或外壳)形成电连接,形成电容分压器,在电场中充电;当间隙(通常远小于 1mm)两端电压超过 SF₆耐受强度时,会反复击穿放电。
信号特点:脉冲幅值高、计数密集,是 GIS 中较易识别的 PD 类型。
3. 导体 / 外壳凸起
成因:内导体或外壳表面的尖刺、毛刺,会导致局部电场集中,引发电晕放电。
信号特点:具有典型电晕放电特征;因工厂出厂检测严格,现场运行中较少出现。
4. 固体绝缘缺陷
成因:支撑内导体的绝缘子、绝缘传动轴、套管等部件中存在孤立气隙、裂纹或绝缘 – 金属界面分层。
信号特点:气隙缺陷因缺乏初始电子,放电起始延迟长,可能规避出厂 60s 高压测试;小尺寸气隙(<1mm)信号幅值极低(远小于 10pC),且活性随时间波动大;裂纹若填充 SF₆,检测难度进一步提升。
5. 表面放电
成因:绝缘部件表面附着金属 / 半导电污染物,或 GIS 与电缆、变压器连接的梯度电位套管内部边界层存在缺陷;若绝缘子表面有孤立金属颗粒,也会引发低幅值表面放电。
信号特点:多数情况下信号幅值较高,但放电物理过程复杂,信号时域波动性大。
三、GIS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:传统与非常规技术对比
针对 GIS PD 检测,行业形成了 “传统电气法” 与 “非常规检测法” 两大技术体系,各自具备独特优势与适用场景。
3.1 传统检测:IEC 60270 电气测量法
原理与应用
IEC 60270 是高压设备 PD 检测的经典标准,其核心是将 GIS 模块接入标准测试回路,通过耦合电容与测量阻抗捕获 PD 产生的微弱电流,实现信号采集。该方法在工厂测试中应用广泛,因 GIS 模块可近似为集中电容,检测稳定性高。
核心优势
校准明确:标准详细规定校准方法,可将被测设备 PD 信号幅值(pC)与限值对比,建立清晰的 “合格 / 不合格” 判据,是行业公认的出厂验收标准。
主要局限
无法定位:最高测量频率仅 1MHz(对应波长 300m),无法通过信号差异定位 PD 源头,需配合人工声学法辅助定位;
抗干扰差:易受外部电晕、中波广播信号、电源接地噪声等电磁干扰(EMI),部分场景下干扰信号甚至超过 PD 验收阈值,难以消除;
现场适用性低:现场测试需满足 “耦合电容容量远大于 GIS 电容” 以保证灵敏度,但大型输电 GIS 所需耦合电容体积大、重量沉,还会大幅增加高压电源负载。
3.2 非常规检测(一):声学检测技术
原理
局部放电本质是 “微火花放电”,会形成气体冲击波(类似闪电产生雷声),同时移动颗粒撞击外壳也会产生特征声波。声学检测通过紧贴 GIS 外壳的超声波传感器(10-500kHz)捕获这些信号,实现 PD 检测与定位。
设备类型与应用
1、手持便携设备:操作员沿 GIS 移动传感器,通过耳机监听信号,结合仪器信号处理功能增强检出率。该设备对小至 1mm 的移动颗粒定位精度高,因声学信号强度与距离强相关,经验丰富的操作员可精准定位 PD 源。
2、基于仪器的系统:将压电传感器(声发射传感器、加速度计、电容麦克风)固定于 GIS 外壳,连接专用信号处理仪器,具备信号放大、算法分析与可视化功能(如 Lundgaard 时间 – 幅值图、PRPD 图谱),可辅助判断 PD 类型(如移动颗粒的飞行时间与尺寸关联)。
优势与局限
优势:抗 EMI 干扰能力强(不受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),是工厂与现场定位 PD 源的核心手段;
局限:固体绝缘缺陷(如气隙、裂纹)的声学信号衰减严重,检测灵敏度低;信号传播受 GIS 材质(铝壳、环氧绝缘)与结构(法兰、隔室)影响大,跨隔室检测难度高,不适用于在线监测。
3.3 非常规检测(二):UHF 检测技术(核心推荐)
原理
GIS 内 PD 会产生上升沿 < 100ps 的超快脉冲,其射频信号频谱可覆盖 UHF 频段(300-3000MHz)。UHF 检测通过内置或外置传感器捕获这些信号,经放大、处理后实现 PD 检测、定位与类型判断,是近 30 年 GIS PD 检测的主流技术方向。
关键技术细节
1、窄带与宽带技术:
- 窄带技术:采用 3-10MHz 可变带宽窗口,适用于特定频段信号分析;
- 宽带技术:覆盖 200-2000MHz 宽频段,是在线监测系统的主流选择,部分方案还会结合两者形成混合技术,兼顾灵敏度与带宽。
2、设备组成:
典型 UHF 检测系统包括:RF 前置放大器(增益 > 30dB,噪声系数 < 6dB,保护电路防止高压损坏)、多路复用器(MUX,实现多传感器切换与远程供电)、频谱分析仪 / 数字存储示波器(DSO),用于信号观察与 PRPD 图谱生成。
3、信号传播与传感器:
- GIS 并非理想的 UHF 信号传输介质,内部导体、绝缘边界、阻抗突变(如弯头、变径)会导致信号反射、衰减与模式叠加,原始脉冲会失真为数百纳秒的复杂暂态信号(图2所示);
- 传感器分为内置与外置:内置传感器安装于 GIS 内部,通过气密 RF 同轴接口引出信号,灵敏度高且抗外部干扰;外置传感器用于无内置传感器的 GIS,通过观察窗、绝缘子浇筑孔等开口采集信号,灵敏度较低但适用 retrofit 场景。

4、TOF 定位技术:
通过 2 个及以上传感器采集 PD 信号的到达时间差(Δt),结合 GIS 内 UHF 信号传播速度(需考虑材质差异,如铝壳中约 6420m/s),计算 PD 源位置(图3)。为保证精度,需使用带宽≥1GHz、采样率≥5GS/s 的 DSO,并确保传感器线缆长度一致(或校准长度差),可实现隔室内厘米级定位。

5、CIGRÉ 灵敏度验证:
因 UHF 信号幅值与 PD 电荷(pC)无法直接定量关联,CIGRÉ TF 15/33.03 提出 “灵敏度验证方法”:实验室中用 5pC 移动颗粒 PD 信号校准脉冲发生器,现场将同参数脉冲注入传感器,若相邻传感器可检出,则判定该段 GIS 检测灵敏度合格,是行业公认的 UHF 系统验证标准。
四、工程案例:GIS 局部放电检测实战应用
案例 1:UHF 监测误报排查 —— 外部信号溯源
某 400kV 电厂 GIS 的 UHF 在线监测系统频繁报警,分析 PRPD 图谱发现:三相信号存在 120° 相位偏移,推测信号源自 GIS 外部。通过 TOF 测量(图4),发现靠近变压器的传感器信号比相邻传感器早 24.5ns;进一步注入外部脉冲验证(图5),信号到达顺序反转,确认 PD 信号来自升压变压器(经油气套管低通滤波后耦合至 GIS),排除 GIS 内部缺陷。


案例 2:固体绝缘缺陷定位 —— 绝缘子气隙检出
某 400kV GIS UHF 监测系统捕获低幅值随机信号,PRPD 图谱符合固体绝缘缺陷特征(图6)。通过 TOF 测量(图7),将缺陷锁定在两个相邻传感器之间,信号到达时间差仅 390ps,最终定位至某绝缘子。更换绝缘子后信号消失,X 射线检测发现绝缘子中心导体附近存在 700μm 直径气隙。


案例 3:电缆终端表面放电检测
某 400kV GIS feeder 的 UHF 监测系统显示强 PD 信号,PRPD 图谱指向表面放电(图8)。使用外置 UHF 传感器沿 feeder 检测,发现信号源自厂房外电缆终端;通过 TOF 测量(图9),信号到达时间差约 38ns,与传感器间距匹配,最终确认电缆终端表面污染引发放电,清理后故障消除。


五、GIS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对比与选型建议
检测方法 | 校准能力 | 灵敏度 | 耦合方式 | 抗 EMI 干扰 | 定位能力 | 适用场景 |
传统 IEC 60270 | 可校准(pC) | 高(<1pC) | 耦合电容 + 测量阻抗 | 差 | 无法定位 | 工厂出厂验收测试 |
声学检测 | 不可校准 | 高(<5pC) | 压电传感器(紧贴外壳) | 优 | 隔室内精准定位 | 工厂 / 现场 PD 源定位、固体绝缘缺陷辅助检测 |
UHF 检测 | 不可校准(CIGRÉ 验证) | 高(<5pC) | 内置 / 外置 RF 传感器 | 优 | TOF 隔室 / 厘米级定位 | 工厂测试、现场验收、在线监测 |
六、总结:GIS 局部放电检测的核心原则
- 非常规方法无定量校准:UHF 与声学检测无法将信号幅值直接换算为 PD 电荷(pC),需通过 CIGRÉ 灵敏度验证或对比分析判断设备状态;
- 信噪比优先:传感器选型、信号处理算法(如 PRPD)、测量链路优化(低噪声放大器、屏蔽线缆)是提升检测可靠性的关键;
- 定期核查与记录:非常规检测无统一标准回路,需定期检查传感器、线缆、前置放大器等部件状态;测试过程需详细记录回路配置、图谱数据与现场环境,便于追溯与对比;
- 多方法协同:传统法用于出厂验收,UHF 法用于在线监测与初步定位,声学法用于精准定位,三者结合可实现 GIS PD 全生命周期管控。
GIS 局部放电检测是保障电网安全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掌握 UHF、声学等非常规检测技术,结合工程案例经验,可有效提升 GIS 设备缺陷检出率与故障预警准确性,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。